其實先秦的太子也是,漢朝之後才開始變成東宮養成計劃,但中國太子能不能成為皇帝,主要看詔命,少數以軍事政變來影響。
布朗德表示,他知道德國有6個部門都反對把漢堡港股份賣給中國,若屈服於政治壓力是很糟糕的,從俄烏戰爭,歐洲學到對俄羅斯天然氣過度依賴的教訓,因此應降低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性,他也認為在新版對中貿易戰略出爐前,德政府不應貿然決定漢堡港出售案。」 海特率領德國國會人權委員會訪團在德國在台協會舉行記者會,成員包括社民黨議員恩格哈特(Heike Engelhardt)、納赫鮑爾(Derya Türk-Nachbaur)、基督教民主聯盟議員布朗德(Michael Brand)、布羅德塞爾(Carsten Brodesser)、綠黨議員米亞托維奇(Boris Mijatovic)。
至關重要基礎設施可能落入外資手中,引發關切。前漢堡巿長蕭茲支持這項交易案,一再強調對中國堅實貿易關係的重要性。海特表示,德國在討論新版的對中貿易策略,在出爐之前,德國聯合政府應達到一致意見,才能決定哪些基礎建設可以賣給中國,他所屬的自民黨內很多人都和他一樣持反對立場,社民黨、綠黨內也有很多人持類似觀點。海特表示,俄烏戰爭後世界秩序改變,需採取新戰略,德國應遏止中國影響,而非讓中國影響力更擴大,德國應審慎跟中國來往,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,才是正確要走的路。中央社記者謝佳璋攝 111年10月25日 德議員:讓中資入股漢堡港是錯誤決定 (中央社) 德國國會議員海特(Peter Heidt)25日表示,德國總理擬同意中資入股漢堡港,「我覺得這是錯誤決定」,他和許多跨黨派德國議員都反對,德正研擬新版對中貿易策略,盼降低對中經濟依賴,「在此之前德政府應等獲得共識,再決定哪些基礎建設可賣給中國。
過度依賴俄羅斯能源而蒙受嚴重衝擊後,許多德國人也擔心經濟上會太依賴中國。海特表示,此次來訪聚焦議題之一是威權與民主對抗,中共二十大之後,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變得更獨裁,可看出中國對於對話沒有任何興趣,只想擴張實力。「但最主要的,還是中國對台灣不斷增加的軍事威脅,尤其是今(2022)年夏天的軍事演習,改變了基調,讓在此之前還不了解台海穩定重要性的媒體都紛紛以台灣做頭條」。
「法國缺乏一本唾手可得的刊物,連結政治文化等不同面向,提供事實與歷史元素,讓讀者進一步了解台灣這個複雜議題。我們根據台灣17世紀以來的歷史,編寫出一個簡單、詳實且有組織的論述」。但對他來說,台灣的獨立地位早在此之前。他強調,從中華民國1945年接收台灣,到1952年「中日和約」(或稱舊金山合約),無不確保中華民國在法理上的延續,而自1949年與中華民國保持外交關係的國家也以國際法肯認這點,以此論述就能推翻中共「中華民國已於1949年消失且擁有台灣主權」的說法。
他告訴記者,「有些人認為,『台灣是事實上而非法理上的主權國家』,這個說法嚴格來說完全不合理」。高格孚指出,多年來法國媒體越來越關注台灣,尤其是在台灣嚴謹應對COVID-19(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、新冠肺炎、武漢肺炎)危機後,法國開始了解台灣有自己的政治、社會與認同軌跡,和中國大相徑庭,且為民主與自由價值帶來希望,這都讓法國看台灣的眼光有所轉變。
西方民主衰微,台灣帶來重振民主的解方。北京不斷宣稱台灣「自古以來屬於中國」,高格孚指出,從歷史來看此論述完全站不住腳。另一位台法文化獎得主、艾克斯馬賽大學(University of Aix-Marseille)榮譽教授白尚德(Chantal Zheng),撰寫一篇劉銘傳治台時期與法軍的歷史。本期「台灣系列」幕後重要推手高格孚接受《中央社》專訪,談及計畫動機與意義。
他強調,沒有任何一份國際合約曾把台灣的國際主權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高格孚指出,台灣與中國,或大清帝國,在歷史上不斷交替出現獨立與融合的關係,而台灣與中國在政治、社會、文化與意識形態上的漸行漸遠,只是台灣過去獨立地位的再取得。作者群與高格孚希望讓系列文章成為法國大學新生了解台灣歷史、政治、文化、地緣政治的入門讀物
高格孚認為,這段法國鮮為人知的歷史不僅凸顯台法緊密關係,也讓法國讀者更有共鳴,「這份完全由專家編纂的系列,能達到喚起意識的目的」。他強調,沒有任何一份國際合約曾把台灣的國際主權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。
他告訴記者,「有些人認為,『台灣是事實上而非法理上的主權國家』,這個說法嚴格來說完全不合理」。幕後推手台法文化獎得主高格孚說,想為法國大學新鮮人編寫台灣史入門讀物,從不同角度介紹台灣。
《Historia》創於1909年,是法國重要歷史普及雜誌,發行7萬本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高格孚告訴《中央社》,目的是編寫一份詳實文件介紹台灣歷史,這對澄清台灣歷史上是否屬於中國、各種文化在台灣的交互影響、國際法上的台灣地位、台灣體制獨立性與主權等問題非常重要。被問及台灣的獨特與重要性,高格孚說:「台灣是華人社會的自由淨土,不僅自由,還向我們展現了抵抗中國軍事和政治威脅的勇氣。他強調,從中華民國1945年接收台灣,到1952年「中日和約」(或稱舊金山合約),無不確保中華民國在法理上的延續,而自1949年與中華民國保持外交關係的國家也以國際法肯認這點,以此論述就能推翻中共「中華民國已於1949年消失且擁有台灣主權」的說法。「法國缺乏一本唾手可得的刊物,連結政治文化等不同面向,提供事實與歷史元素,讓讀者進一步了解台灣這個複雜議題。
法國百年歷史雜誌《Historia》最新一期以台灣為封面故事,集結17篇專文呈現台灣歷史。西方民主衰微,台灣帶來重振民主的解方。
高格孚表示,台灣是融合中華與歐洲傳統文化的政治與社會模範。本期「台灣系列」幕後重要推手高格孚接受《中央社》專訪,談及計畫動機與意義。
Photo Credit: 中央社(高格孚提供) 法國百年歷史雜誌《Historia》最新一期以台灣史為主軸,集結17篇系列專文。「台灣對民主模式與自由價值的存活至關重要,世界終於開始了解到,台灣是仍努力遏制中國新極權主義擴張邊界的最後一道閘鎖」。
《Historia》最新一期11月號從南島語族原住民、鄭成功、日據時期建築、白色恐怖、故總統李登輝生平等多元角度,向法國讀者詳釋台灣不同時期的歷史。高格孚表示,推薦學生閱讀台灣史學者李筱峰《60分鐘快讀台灣史》的法文版,但法譯版中缺乏圖表、數據等。但高格孚坦言,面對中國70年來的政治宣傳,這樣的歷史概念很難傳達。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
高格孚指出,多年來法國媒體越來越關注台灣,尤其是在台灣嚴謹應對COVID-19(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、新冠肺炎、武漢肺炎)危機後,法國開始了解台灣有自己的政治、社會與認同軌跡,和中國大相徑庭,且為民主與自由價值帶來希望,這都讓法國看台灣的眼光有所轉變。」 Photo Credit: 中央社(高格孚提供) 法國百年歷史雜誌《Historia》在11月號以台灣為封面故事,呈現台灣歷史的複雜與多元性。
但對他來說,台灣的獨立地位早在此之前。作者群與高格孚希望讓系列文章成為法國大學新生了解台灣歷史、政治、文化、地緣政治的入門讀物。
另一位台法文化獎得主、艾克斯馬賽大學(University of Aix-Marseille)榮譽教授白尚德(Chantal Zheng),撰寫一篇劉銘傳治台時期與法軍的歷史。「但最主要的,還是中國對台灣不斷增加的軍事威脅,尤其是今(2022)年夏天的軍事演習,改變了基調,讓在此之前還不了解台海穩定重要性的媒體都紛紛以台灣做頭條」。
幕後推手台法文化獎得主高格孚(Stéphane Corcuff)告訴《中央社》,盼為法國打造台灣史讀物,並且指出,世界已開始了解台灣對民主自由的重要性。北京不斷宣稱台灣「自古以來屬於中國」,高格孚指出,從歷史來看此論述完全站不住腳。新聞來源 推動法國認識台灣史 高格孚:台灣為遏制中國極權最後防線(中央社) 延伸閱讀 近代台灣史,就是戰爭與衝突交織的歷史 李登輝與郝柏村的「橋牌社」情節,是台灣歷史的關鍵時刻 美軍在台灣的歷史(上):美軍為何不扶持本土勢力,反而選擇與蔣氏父子合作?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我們根據台灣17世紀以來的歷史,編寫出一個簡單、詳實且有組織的論述」。
高格孚指出,台灣與中國,或大清帝國,在歷史上不斷交替出現獨立與融合的關係,而台灣與中國在政治、社會、文化與意識形態上的漸行漸遠,只是台灣過去獨立地位的再取得。「中華民國並沒有在1949年消失,它挺過來了,只是以複雜的旅程來到台灣」
小張當廚師10多年,但他自認一般「打工仔」在中國月薪人民幣1萬多元(新台幣4萬4000多元)就已到頂。他曾想過回中國,但朋友告訴他「疫情期間國內沒啥機會」,他只好在西港繼續待著。
外界普遍估計,西港中國人的數量迄今已從高峰的20萬人減少至不到5萬人,這個原本到處都在大興土木的海港城市轉而冰凍,整個西港的大馬路兩旁充斥著一棟又一棟的爛尾樓,官方統計數量超過千棟。小路隨後指著街上一棟棟3、4層樓高的民宅表示,樓下店面以前月租金大約300美元(新台幣9600元),當時法國人租來開餐廳、麵包店。